嘉陵江畔,夕阳熔金,几片桨板轻盈滑过,剪碎了江面的粼粼波光,山城的天际线在水中微微荡漾。这个夏天,重庆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成了市民游客亲水消暑的“新宠”。然而,这“水上乐园”的繁华背后,风险暗流汹涌。两江并非平静泳池,其复杂水文、密集航道与公众安全意识间的落差,正悄然酝酿着“闹海”风险。对此,市公安局水警总队发布安全提示,提醒市民在江边游玩时注意安全。
“水上飞车”的失控之险
摩托艇与动力桨板凭借“速度与激情”成为两江新宠,但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摩托艇自重较大,部分骑手在航道、码头或人群密集区超速行驶、炫技漂移,瞬间化身“水上导弹”;动力桨板对新手操作要求同样苛刻,稍失平衡即可能被水流裹挟撞击江岸礁石或船舶,无异于“人肉鱼雷”。
某日夜间,在洪崖洞嘉陵江水域,一辆摩托艇在游船侧方炫技,连番甩尾漂移的惊险操作,直接导致后座乘客失控落水,差点被卷入游船底部。
同时,高速行驶所掀起的巨大浪涌直接冲击岸边区域,对亲水游玩群众的连带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水上漫步”的脆弱屏障
普通桨板与皮划艇看似温和,实则也暗藏隐患。安全意识松懈者或未系牢安全绳,或干脆不穿救生衣,将“保命屏障”抛诸脑后。
去年盛夏,一名桨板爱好者在梁沱水域突遇强阵风与船舶尾浪,因未系安全绳,落水后瞬间被急流卷走,与桨板分离,顺江漂流近10分钟才获救援。皮划艇擅自进入主航道,往往因目标小难以被行船察觉,碰撞风险陡增。
更有甚者,在深夜或航道附近违规活动,将自己置于夜视盲区等极度危险的境地。
“浪里白条”的致命错觉
两江野泳虽充满野趣,却依然危机四伏。平静江面下,暗流漩涡、复杂水文、温差变化与船舶干扰皆具致命威胁。有人高估自身水性,酒后下水或盲目长渡。水警总队曾多次救援因体力不支或突遭急流受困的野泳者。
一日傍晚,两位青年自行横渡嘉陵江,未料中途遭遇漩涡与腿部抽筋双重夹击,幸得水警巡逻艇及时救援。另有贪图近便者,从非正规码头或礁石丛生处贸然下水,极易发生磕碰或被乱流卷入江心。
“打拥堂”中的碰撞危机
当水上活动与观光游船、货运船舶共享有限水域,加之部分人员不守规则、随意穿梭,无序便成了事故温床。尤其在诸如朝天门码头、江滩公园、中渡口码头等热门区域,高峰期时,客货运船舶、各类水上运动器械与游泳者、戏水者“打拥堂”,险象环生。
日前,曾有桨板为躲避行船紧急转向,不慎与附近皮划艇擦碰,双双倾覆;更有一艘货船为避让一名江中游泳的老人不得不急转方向、紧急制动,差点撞上前方桥墩;高速穿插的摩托艇等更让游泳者和岸边垂钓者“心惊肉跳”。
市水警总队提醒:
避免溺水事故,最重要的是不参加“野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涉水活动。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这种想法极其危险。
首先是水情复杂难料。野外水域的水深、流速往往不明,平静水面下可能藏着强劲暗流或漩涡,对人员或舟艇等器械的操作造成影响。不稳定的水温还可能引发肌肉抽筋,使人瞬间失能。其次,水下环境危机四伏。尖锐的石头、玻璃以及缠绕的水草,都可能成为“水下杀手”,让人员受伤被困或使器械的动力引擎发生故障。同时,救援力量匮乏。野外水域附近缺乏专业救生员和设施,救援往往鞭长莫及。最后,生物威胁不可忽视,蛇、水蛭甚至攻击性鱼类都可能对水中的人员构成威胁。
当意外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法能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保持冷静是第一法则。在水中挣扎会使体力在短时间内耗尽,此时应立即蹬掉鞋子,尝试“水母漂”姿势——头部后仰,四肢自然伸展,利用肺部空气让身体漂浮在水面,确保口鼻呼吸。
如果附近有漂浮物,如木板、树枝等,应尽量抓住,借助其浮力保持身体在水面上,增加获救的机会。除非有足够的游泳能力和体力,否则不要轻易尝试自行上岸,以免在过程中发生危险。
非专业人士切勿贸然入水施救,可立即拨打110和120,并利用竹竿、救生圈等工具在岸上施救。救人上来后,首先要清除溺水者的口鼻异物,对心脏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
记者 朱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