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荣昌区龙集镇六合村的张大爷一放下锄头,就急急忙忙地往外走。同时,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走进龙集镇老羊背小院,大家熟练地找好座位、有序就座。台下,村民积极提问;台上,普法工作人员及时解惑。在一场场普法宣讲活动中,法律知识扎根到村民心坎上、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正是重庆用公共法律服务“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法治化“千条线”的一个缩影。“经过持续努力,重庆市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重庆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重庆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村(居)法律顾问服务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148.17万件次。
“法治院落”的按需普法
“免费领鸡蛋,还可能被骗子利用开网店呀”“低价旅游的套路原来这么深”……在老羊背小院,随着台上“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者的以案说法,台下群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据了解,荣昌区积极推进区、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规划农村院落和公共空间利用时充分融入法治元素,建好300余座法治文化小院,老羊背小院正是其中之一。“小威送法”是荣昌区司法局充分整合各级普法志愿服务资源,倾力打造的一个法律志愿服务品牌,已形成以法官、警官、司法行政干部、村居法律顾问等为主要力量的“小威送法”法律服务志愿者1000余人。
为推动精准普法宣传走实走新、入脑入心,荣昌区建立“提出需求——下沉履单——实时反馈——结果运用”普法服务新模式,形成完整的精准普法“闭环”机制。
2024年以来,重庆市司法局推动各地各部门送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等,通过5.4万余次的法治宣传活动,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日渐浓厚。
“无人律所”的法治旅途
一辆行驶的火车上,两名乘客因座椅调节问题产生纠纷,进而演变成肢体冲突。乘务员及时进行现场处置,在车辆抵达万州北站后,又立即向万州区司法局寻求帮助。
接到警情通报后,万州区司法局人民调解员迅速到位,就矛盾纠纷开展调解工作,不到一小时,当事双方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并当场兑现经济补偿。一场矛盾纠纷被及时化解,得益于万州区司法局在万州北站设立的公共法律服务站。
2024年9月,万州区司法局与成都铁路公安局重庆公安处联合设立该服务站,为旅客和铁路职工提供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治讲座等法律服务。运行以来,依托万州北站公共法律服务站,“铁路派出所+辖区司法所”联动化解矛盾纠纷55起。除联动化解纠纷外,该服务站还为过往旅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事实上,万州北站公共法律服务站,正是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惠民利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重庆市司法局聚焦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基础,稳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41个区县、103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已于2021年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
同时,重庆市推进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提质提能,自“重庆村居法务”平台投用以来,覆盖全市41个区县、11269个村(社区),累计注册群众273.5万人次。
“法律明白人”的振兴力量
被称作“世界榨菜第一村”的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每年产出160万吨以上的青菜头,菜农却因价格如过山车般波动苦不堪言。
针对青菜头产业链条长、主体多、纠纷杂的特点,二渡村的“法律明白人”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的声音,了解他们在青菜头种植、加工与销售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走访调研,“法律明白人”团队研究制定出破局三招,即“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产业链”:在播种的时候,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三方就签下收购合同,定下保护价;在签订收购协议时,农户向合作社缴纳履约保证金,合作社向企业缴纳履约保证金;保质保量供应后立即退还,构建起三方信用合作机制。
这场产业变革背后,是重庆市司法局编织的法治大网——全市1034个司法所如同毛细血管深入基层,其中5.5万名“法律明白人”化身“法治播种机”。
重庆市司法局用“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的“1+N”行动,配备村(居)法律顾问2880名,累计提供法律服务68.5万件次,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法律诊所”的民生处方
“法治医生”精准把脉,“开方下药”除忧解困,“网上诊断”快捷方便,“上门义诊”更有“医”靠……凭着一套丝滑的操作,南川区南平镇红锋村的“法律诊所”,成为周边群众解难释疑的“贴心服务站”。
为了及时、方便地为周边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红锋村建立了一支由9人组成的“法治医生”专家服务队,既有熟悉村务的工作人员,又有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检察室的骨干力量,还有法律服务的行家里手。
“诊所主要通过‘六诊’(即接诊、出诊、会诊、辅诊、义诊、网诊)提供法律服务。”据值班“法治医生”殷国松介绍,“六诊”主要通过接待来访群众、上门服务、组织法律和政策专家“合议”会商、义务举办法治讲座、网上接受咨询等方式,让更多群众获得专业、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
经过多年提质建设,南川区内的“法律诊所”已由最初的5个扩展为25个,累计接待咨询45000余人次,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2600余件,化解村民日常矛盾9800余件。
从社区院落走向田间地头,从人工服务升级到智慧终端……重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越延越长,惠及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2024年,重庆批准特殊困难群体法律援助代理、辩护案件3.7万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3.3万人次,累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9亿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6.8万件,调解成功率99.5%。
“将‘司法为民’践到深处、落到实处,我们要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个角落,用法律服务绘就幸福底色。”重庆市司法局负责人说道。
记者 舒楚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