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在万州五桥街道长龙家园附近,早餐摊主陈大姐熟练地将摊位摆放在划定区域内。“肯定是不能违规占道经营的,我们要自觉。”促成摊主“自觉守约”的正是“非现场执法”系统,这也是五桥街道法治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翻开五桥街道的法治账本,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今年1~5月,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巡查103次,行政处罚69件,执法公示率、全过程记录率、法制审核率实现三个100%。
街头巷尾的变化,商户们感受最深。以往整治占道经营,执法人员常常需要反复劝说,如今智能监控系统“上岗”,占道经营、违停等行为被精准锁定,执法效率大有提升。“现在被提醒后及时整改就行,不用当街尴尬,生意也没受影响。”水果店老板刘大姐笑着说。
“家人们,遇到电信诈骗一定要记住‘三不一多’原则!”近日,在五桥街道的“法治云驿站”直播间,普法工作人员正与辖区居民群众热情互动。过去一年,12场直播吸引1.8万人次“云端学法”,“法治盲盒”互动活动更是让3000份普法手册成了社区里的“网红礼品”。
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依托“1个街道中心+5个片区站+N个网格点”的调解网络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平安网”。仅去年一年,就有412件矛盾纠纷在这里化解,成功率高达99%。
“很多邻里纠纷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在社区设置调解室,泡杯茶、聊聊天,矛盾就解决了。”五间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熊德咏说,邻里之间要是有啥不愉快,把大家聚在一起,泡杯茶聊聊,事儿就解决了。
今年,五桥街道聚焦基层法治政府建设,一系列靶向举措正加速落地:加大硬件投入升级综治中心,把“矛盾调处、网格管理、应急指挥”三中心进行融合,同时对接区级“城市大脑”,新增AI预警模块,把纠纷响应时间压缩到10分钟内;推广“三务”阳光平台全覆盖,让“小微权力”在“放大镜”下运行;36项街道事项推行“容缺受理”,材料精简40%,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法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五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向存琼表示,五桥街道的法治实践,正将“纸面上的法”变成“身边的治”,让老百姓看得见、更摸得着。
记者 罗 翠 通讯员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