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沙坪坝某高校食堂前,数十名师生围在反诈宣传栏前踊跃抢答问题。梳着干净利落的马尾辫,沙坪坝派出所社区民警龙丹手持话筒,结合“网络热梗”把防范要点变成有趣的段子,人群中不时爆发出会意的掌声和笑声。
这是“小龙姐姐工作站”常见的工作场景,也是民警龙丹扎根一线7年,聚焦青年群体特点,开展警务工作的生动写照。
2019年,刚成为社区民警时,龙丹发现传统警务模式在青年群体中时常“水土不服”:精心准备的反诈讲座,台下手机亮成星海;发生矛盾纠纷,年轻人谁也不肯轻易服软。
当时刚30出头,喜欢“刷剧”、爱看网文的龙丹敏锐地意识到,要做好警务工作,必须与年轻人的思维“同频共振”,融入到他们之中。经过认真准备,2020年初,龙丹依托社区警务室打造“小龙姐姐工作站”,主动贴近青年群体开展服务。
走进警务室,憨态可掬的萌警玩偶与摆放整齐的警务日志相映成趣;翻看龙丹的笔记本,从“YYDS”到“绝绝子”,各种最新的网络语言记得满满当当。前来办事和调解纠纷的年轻人都说,很容易就能和“小龙姐”找到共同语言。
与此同时,“小龙姐姐工作站”的法治宣讲课也持续提档升级。针对虚拟物品交易类、刷单返利类等年轻群体常见骗局,龙丹牵头开发了系列反诈课程,将动漫、网游等青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同步制作反诈手册。她还把课程搬出教室,带到军训的操场、食堂的门口、网吧的大厅……“零距离”为青年群体剖析诈骗套路,讲解法律知识。
2024年以来,龙丹先后调解涉及青年群体的矛盾纠纷百余起,成功率98%以上。集中开展反诈及法治宣讲40余场次,辖区电诈发案数显著下降。
紧急心理干预,工作室年均处理20余起。“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思想相对单纯,社会经验不足,成长过程中碰上人际关系、感情问题、升学求职的‘坎儿’,就需要多多关心引导。”龙丹对记者说。
在“小龙姐姐工作站”的档案柜里,130多份贴着彩色贴纸的档案记录着青春心事:蓝色标签是情感问题,绿色是学业压力,橙色是人际矛盾。在此基础上,龙丹加强与辖区相关部门合作,创新建立“三阶心理疏导法”:初阶,会同学校或社区的团组织开展“朋辈疏导”;中阶,协调街道、妇联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按摩”;复杂情况,则联动学校(工作单位)、家庭多方联动化解心结。工作室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解压驿站”,辖区的年轻人遇到什么烦心事,都喜欢来此找到“小龙姐”帮忙。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戴上红袖章,加入平安守护行列,你所看到的不仅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青春注脚,更是一朵基层民警用真心浇灌出的平安之花。
记者 唐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