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法治报 重庆长安网
通讯员 刘 媛 记者 罗 翠
“拖了这么久的工程款,终于拿到手了,这下终于能安心过日子了!”当签字领款时,张芳的手略微颤抖,声音有些哽咽。随着各方在款项分配协议上签名,这件历时近7年的信访积案终于化解,大家都如释重负,长舒了一口气。
云阳县居民张芳常年在外承接工程。2016年,她与李伟、王强借用某建筑公司的资质承建图强公司仓库楼项目。工程顺利完工后,图强公司却一直未付清工程款。
2018年底,启云公司因经营不善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而图强公司仓库楼项目正是建设在启云公司的土地上,因此双方存在建筑物权属不清的问题。云阳县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官多次组织协商,最终各方在2020年11月达成一致意见,在破产程序中将仓库楼一并予以整体处置,仓库楼项目变价款划归图强公司。2021年底,启云公司资产得以整体处置,6000余万元打入破产管理人账户,图强公司可分得1000余万元。本以为至此能拿到工程款的张芳等人翘首以盼,满心欢喜地坐等拿钱,不料图强公司已将仓库楼变价款中的980余万元的债权转让给广东恒通贸易公司,并通过法院进行司法确认。
2022年3月,广东恒通贸易公司向当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据此要求破产管理人协助提取相应变价款项。张芳等人见拿钱无望,便采取强占案涉项目并拒绝搬出的方式开始持续信访。至此,3家企业、3名实际施工人陷入“跨省协调难、债权归属乱、信访化解难”的僵局。
实际施工人张芳等人投入大量资金却长期拿不到工程款,资金的压力让其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恒通贸易公司则认为自己持有合法债权转让文书,款项应全部归其所有,其对云阳县法院一直未予配合协助扣划款项表示强烈不满,不断提出异议与举报。重庆、广东两地法院在款项处置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两地法院的案件承办人夹在中间,一边要面对张芳等人的信访诉求和过激行为,一边要回应恒通公司的质疑。数十次电话沟通、多次书面函件往来、数场线上线下的协调会议,始终难以打破僵局。
“这钱明明是我们辛苦干出来的,凭什么不能给我们”“我们的合法债权理应得到保护,法院不能扣着不放”……张芳的质问和恒通公司的诉求,交织成案件化解的巨大阻碍,让案件的每一次推进都显得格外艰难。
信访不断、僵局难破,两地法官没有“就案办案”,而是跳出单一案件视角,开始寻找彻底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云阳县法院创新提出“跨省协同+多元调解+权益平衡”三维联动工作法,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2025年2月,云阳县法院牵头组建“企业代表+施工人+破产管理人+两地法院”四方调解小组,两地法院建立“远程会商+现场协调”机制,3次远程视频会议、1次现场座谈,详细通报破产背景与实际施工人困境。同时,法官多次与恒通公司负责人沟通,出示施工资料与工资发放记录,让其了解实际施工人的生存压力。向张芳等实际施工人反复释明,引导其合理合法表达诉求,力争利益得到最大化保障。
最终,恒通公司同意让渡440万余元给施工方,但这440万元如何支付,3名实际施工人如何分配又成为难题。云阳县法院提出“提存代管、引导确权”的思路,既为实际施工人份额分配保留权利空间,又避免款项转移风险。经过半个月的努力,张芳等人达成工程款分配方案,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至此,张芳等施工人顺利拿到了工程款,恒通公司受让的债权也可以顺利实现,两地法院案件得以顺利执结,历时多年的信访积案亦圆满落幕,实现了真正的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