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北区法院寻求涉企执行“最优解”,变“竭泽而渔”为“放水养鱼”

破冰“三连招”背后的双赢智慧

  本报讯(通讯员 薛 欢 记者 舒楚寒)“纾困解难促发展,司法护航民企兴”,近日,江北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刘桂铭收到了一面锦旗。看似寻常的锦旗,分量却格外不同——这份沉甸甸的感谢,竟来自被执行企业某置业公司。

  企业经营活动几近冰封

  事情还要从3个月前说起,那时,案涉送锦旗的企业正深陷债务泥潭。

  为扩大生产规模,某置业公司多次借款,不料市场变化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债务如滚雪球般累积,最终被债权人诉至法院,经营举步维艰。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银行账户冻结、限制高消费等措施接踵而至,这对于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经营几近“冰封”。

  “刘法官,我们真的不是赖账!项目停了,工人工资发不出……现在公司账上没钱。但我们正在申请一笔融资,未来半年还能陆续收到租金,有希望偿还部分欠款,如果宽限一点时间,钱就能够还上!”某置业公司代理人眉头拧成了疙瘩,向刘法官倾诉着困境。

  “这判决书写得清清楚楚,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要想解封账户,必须得先还钱!”申请执行人宋某把判决书往桌上一拍,语气坚定。第一次约见,双方当事人便陷入了僵局。

  “善意文明执行是更高水平的执行。”江北区法院执行局局长王慧群说,若机械采取“一拍了之”的强制执行手段,案件虽可快速了结,但对民营企业而言将是致命打击——项目彻底烂尾,工人得不到报酬,供应商损失惨重,债权清偿率也可能大幅缩水。“去被执行企业项目施工现场看看!”王慧群敏锐地意识到,此案必须审慎,或许这家民营企业还有生机。

  法官使出破冰三连招

  5月13日,执行法官团队直奔项目现场。只见偌大的工地,只有零星的工人和停摆的设备。在临时板房里,刘桂铭一边仔细翻阅着账本,一边与满面愁容的项目经理进行深入交谈:“资金缺口具体是多少?关键堵点在哪里?恢复生产最急需什么?现在工人的情绪如何?”

  这次深入一线的走访,刘桂铭掌握到有效情况,项目本身资质良好、市场前景可期,企业有强烈的偿债和复工意愿,核心症结在于流动资金枯竭,急需一笔“活水”注入让其重新运转。

  带着“热气腾腾”的一手实情,刘桂铭赶紧约见了宋某。在接待室内,刘桂铭拿出手机展示拍摄的工地照片,亮出整理的财务关键数据,用最朴实的语言进行了一场恳谈:“你看这工地,框架都起来了,真强制执行拍卖这‘半拉子’工程,能值多少钱?处置周期需要多长?算上各种费用,到你手里还能剩多少?某置业公司不是不想还,是眼下确实资金周转困难。项目要是能活过来,顺利完工销售,你的债权才有保障啊……”刘桂铭用事实和数据,坦诚分析“竭泽而渔”与“放水养鱼”的利弊。

  刘桂铭一套“跑工地、算细账、说服人”的三连招下来,申请执行人宋某松了口:“刘法官,我信你。就按你的建议办!”宋某沉默良久后终于开口道。

  等到活水来案款得执结

  在得到申请执行人的支持和理解后,刘桂铭立即启动“暂缓不动产处置拍卖、解除限制高消费措施、调整强制执行措施”的三步法,套在企业身上的“紧箍咒”应声而松,企业迎来一个寻求融资、恢复生产的宝贵“窗口期”。

  今年6月,期盼已久的资金终于到位了,项目工地上,机器重新轰鸣,工人陆续返岗,施工进度稳步推进。困扰已久的工程款和工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信誉逐步恢复。随着工程持续推进,租金、回款陆续进账,企业慢慢恢复了元气,还债的能力也强了起来。

  7月21日,本案涉及的148万元执行款项分文不少地执行到位,案件圆满画上句号。这是江北区法院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融入司法实践,孜孜以求寻求涉企执行“最优解”的鲜活注脚,也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辖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江北区法院寻求涉企执行“最优解”,变“竭泽而渔”为“放水养鱼”~~~
市二中法院:~~~
大渡口区法院:~~~
~~~
丰都县法院:~~~
~~~城口县法院用专业的法律素养解“法结”,用温暖的为民情怀化“心结”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天平专刊
   第04版:公安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检察专刊
   第07版:微服务
   第08版:司法行政专刊
破冰“三连招”背后的双赢智慧
邀请代表委员视察 展示多元解纷成效
组织调解实操培训 推动矛盾纠纷化解
图说新闻
开展主题普法活动 守护少年健康成长
土地权属引纷争 倾心调解续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