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面枪林弹雨的刑侦一线,到深耕乡村振兴的为民前沿,再到智慧警务的全新赛道,市公安局机场分局科技网络监察支队支队长丛元明始终秉承“防范为先,打击为要”的工作理念,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带领团队打造智慧警务“新引擎”,让空港安全防护更智能、更精准。
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范
“以往打击罪犯,大多是案发后再去补漏洞;如今更要强调在风险萌芽阶段就及时干预、精准掐断。”这是丛元明从警多年的深刻体会,也成为他推进科技警务的核心目标。在他看来,科技的核心价值,在于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
早在机场公安刑侦支队工作期间,一起外地姐妹来渝即遭遇诈骗损失近50万元的案件,至今令他记忆犹新。该案依靠传统人力摸排、走访取证,侦破过程耗时耗力。正是这样“吃力”的实践经历,让丛元明清醒意识到:唯有科技赋能才能突破警务工作的瓶颈。此后,“科技强警”成为他坚实的工作方向。
在之后破获的一起公安部督办毒品专案中,他更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依托重庆、昆明、贵阳三地机场公安联合研发的数据模型,团队精准锁定犯罪团伙行动轨迹,最终成功抓获8名嫌疑人。
如今在科技网络监察支队,“预防优先”的理念已全面落地。丛元明带领团队建立的100余个实战模型中,聚焦“风险预警”,覆盖异常行为识别、货运物流安全监测、重点线索排查等多个方面,科技手段让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警务模式也从过去的“等警情”,转变为“找风险”。
将基层经验转为科技优势
2021年,丛元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武隆区石桥乡贾角村,期间累计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余盏,捐赠书籍500余本,捐助新校服170余套,受益群体涉及五个脱贫村小学近200名学生。还通过安装LED显示屏和音响等设备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助力农副产品销售超百万元。在村里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日子,也让他最懂基层需要啥,为他后续科技警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丛元明调任机场公安科技网络监察支队任支队长。尽管曾破获数百起刑事案件、为群众挽回上千万元经济损失,面对全新的科技警务领域,他一度感到“本领恐慌”,但他迅速找到破局关键,自己多年的刑侦与基层工作经验,正是科技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为补齐技术短板,丛元明虚心请教同事,主动向领导汇报,短短数月便从“科技门外汉”成长为“业务带头人”。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将一线痛点转化为科技攻关方向,“以前办案靠腿跑、靠嘴问,现在要让数据‘跑腿’、模型‘站岗’”。
针对机场发现的“车辆碰瓷”纠纷取证难、旅客身份核验等问题,丛元明牵头研发多项实战模型:基于以往办案的经验,梳理纠纷高发场景与证据要点,构建相关分析研判模型,实现对异常行为智能识别与预警;创新“人码互联”核验技术,针对传统人工查验纸质版临时乘机证明安全隐患问题,通过系统智能比对多维度数据,提高安检效率与和身份信息比对的精准性,既为旅客提供便捷,也为空防安全增添“双保险”。
智创小组激活全警创新动能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智慧无穷。”到任后,丛元明便主动牵头,迅速点燃年初成立的“星空智创”改革创新兴趣小组工作激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将这支20人团队打造成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队伍。
在丛元明带领下,小组分设课题研发、学习宣传、机制创新三个版块,形成“问题收集—集中研讨—攻坚研发—推广应用”的闭环机制。遇到技术难题,他会组织成员“头脑风暴”,分享自己的基层经验,确保研发成果更贴合实战需求,切实解决问题。
在激励机制上,机场公安围绕“留才、育才、激才”构建完善体系,兼顾小组成员成长与全局民警创新热情。不仅对小组骨干及时表彰奖励,强化其职业成就感与获得感,让创新付出切实得到认可;也向全局民警开放“创新进阶通道”,即便非小组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也会纳入评估并给予肯定,形成“人人可参与、创新有回报”的良好氛围。
“星空智创”改革创新小组成立至今,已助力团队建立各类实战模型100余个,创新工作机制10余项。为分局民警的工作提供了便利,让科技赋能警务工作。
从刑侦一线的“冲锋者”,到乡村振兴的“实干者”,再到科技兴警的“探路者”,丛元明的岗位在变,但“为民守平安”的初心始终未改。如今,他仍带领团队在科技兴警的道路上探索,这种“科技+警务”的融合,不仅筑牢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这个“城市门户”的安全防线,也为数字警务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记者 李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