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酉阳县检察院 郑 渝
一包卖价几块钱的饼干,竟能牵扯出横跨四省的犯罪网络。
在2023年开展的农村市场巡查中,我们在酉阳最偏远的一个村寨小卖部里,发现了这包“好滋粤和粤”饼干。它挤在货架底层,黑白夹心图案拼命模仿“奥利奥”,甚至还在包装的一角印上了本不该有的“R”标志。谁都没有想到,这包看似普通的山寨饼干,竟然成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个涉及制假窝点、未成年人网店、公民信息贩卖的跨省迷局。
山寨货查了一批又一批
检察官们走村串户时发现,越是偏远的村寨,货架上的仿品就越多——商家吃透了老乡们维权意识淡薄、“嫌麻烦”的心理,将山寨货的触角悄悄伸进大山,农村市场竟然成了山寨货的“重灾区”。
“不能让老乡们就这样吃了哑巴亏。”我们迅速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磋商,先后5次召开协商推进会,总算把整治力度提了上来:出动执法人员210余人次,检查经营主体290余户,立案商标侵权案件6件、假冒专利案件4件,罚没金额2万余元。看着仓库里下架的山寨货,新的疑问涌上我们的心头:这些货究竟来自哪里?为何下架一批又冒出一批?
潮牌店里的意外“收获”
带着这个疑问,在去年进行山寨食品专项回访时,我们在一家潮牌店里有了意外的“收获”:只见店内琳琅满目的LV、GUCCI等大牌服装配饰,价格却便宜得离谱。
检察官盘查后发现,店里卖的全是假货,货值惊人。
线索立即被移送至刑事检察部门。经侦查人员深挖细查,发现这些假货的销售网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货源发自37家不同的淘宝店,注册信息全是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检察官顺着线索深挖,福建小李的名字逐渐浮出水面:他不仅通过线上线下售卖假冒商品,还从河南赵某处购买大量学生信息注册网店,单店售假金额就达100余万元。
一案四查全链条打击
“必须通过‘一案四查’打开缺口!”
首先,刑事检察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深挖犯罪链上游。追究小李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的刑事责任,起诉了周某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赵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实现全链条打击。
其次,民事检察组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依法支持受害人小张提起民事诉讼,帮助调解获得赔偿;针对经济困难、缺乏诉讼能力的田大姐,我们主动协助搜集证据、支持起诉。
再次,行政检察组推动行刑反向衔接闭环。对部分犯罪情节轻微、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开展公开听证后,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行政处罚落地。
最后,公益诉讼组强化跨区域协作。依托川渝检察协作机制,将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假“郎”酒侵权线索移送四川省古蔺县检察院,形成治理合力。当四大检察同步亮剑时,这条横跨制假、售假、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在层层拆解下被彻底斩断。
数字时代的打假密码
案件办结后,12人被判处刑罚,多名消费者通过检察机关支持起诉获赔,290余家商户完成整改,跨区域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但“案结”并不代表就此“事了”,我们从个案办理延伸到系统治理,推动党委、政府出台“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意见,形成“司法主导、区域联动、产业反哺”的治理方案。
另一方面,针对山区维权“路远、人散、线索杂”的现状,酉阳县检察院专门打造“检察酉声·码上送法进乡村”平台,以典型案例为脚本制作普法微视频向全县278个行政村推广,且扫码即可咨询法律问题,让山区百姓维权不用再“摸黑走山路”。
最后,该案获评全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综合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第二批典型案例、优秀审查逮捕案例。
记者 叶会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