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海拔3700米的洛隆烈士陵园,碧空如洗。173座黑色大理石墓碑静静地屹立在卓玛郎措河畔,鎏金碑文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
9时30分,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民政和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两地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6位石柱籍烈士家属进入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全体人员整齐列队、鞠躬默哀,并依次敬献鲜花和供品——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等待,在雪山的见证下抵达终点。
花生田与雪山相望
秦家发烈士墓前,记者小心支起手机,将墓碑全景框入镜头。屏幕那头,马翠德老人仔细整理着衣襟,拢了拢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眼睛紧盯着村干部手机中的画面:“家发呀,60多年了,你守着雪山,我守着花生田,咱俩谁都没有失信……我还好,你放心!”老人声音哽咽,泪光模糊了屏幕。
遵照马翠德的嘱托,记者将她亲手种的花生郑重地种在了秦家发的墓旁。几颗来自家乡的种子,期待能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它们将陪伴长眠于此的亲人。
一双“迟到”的鞋垫
记者来到唐光浩烈士墓前,他远在石柱的妹妹唐光兰也打开了视频连线。由于身体原因未能亲至现场祭扫,她托记者带来一双绣着“心心相印”的鞋垫。前段时间,她没日没夜地赶工,只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血脉亲情跨越山水阻隔。
“哥哥,这些迟到的鞋垫是阿妹的心意……新絮的棉鞋垫软和,踏雪不冻脚……”话音未落,她已泣不成声。
月光照“我”回家乡
何月来烈士墓前,侄儿何亿发展开一方黄绸。泛黄的《何氏族谱》下,压着一片桐子叶,叶脉上用朱砂写着“悦来公社七大队团结生产队”(现石柱县悦崍镇绿桃村团结组)——这是故乡的印记。何亿发曾听村里的老文书讲,幺叔参军离家前夜,指着月亮对乡亲说:“以后我就叫‘月来’,让月光替我回悦来。”
何亿发在烈士墓前撒下故乡带来的桐子叶,他告诉记者:“幺叔曾说过,往后月光照到故乡桐子林,就算他回家看爹娘。”他对着墓磕了个头,大声说:“幺叔,往后你望见月亮,就当是家乡悦崃的桐油灯还亮着……”
一捧故乡土,两鬓满风霜
周世喜烈士墓前,四弟周世河缓缓抖开一个粗布包袱,半截磨亮的盲杖、一串褪色的佛珠、一张油布裹着的全家福……这是母亲的遗物。“娘临终前摸着我手说,老四啊,替娘摸摸你二哥的碑……”周世河声音沙哑。
他捧起一把从故乡带去的泥土,慢慢撒在墓冢上。风声呜咽,掀动了油布包里的全家福。1959年春节的黑白照里,年轻的周母挽着身穿戎装的儿子周世喜。周世河以额抵碑,悲痛欲绝:“娘!二哥回家啦……”
家书越关山,茶香慰忠魂
孙义发烈士墓前,侄孙孙政接过记者递来的小本子,他要将儿子孙星宇写给未曾谋面的曾祖父的信,念给幺爷爷。“曾祖父,您走后就再没见过家乡的样子了,如今路宽了,楼高了,学校特别明亮。奶奶说您离家时才20岁,像棵青松。我长大了也要做您这样的英雄……”诵读声在河谷回荡,仿佛要穿透时空,直抵英烈的耳畔。
张明贵烈士墓前,侄儿张德福拧开保温杯,琥珀色的茶汤缓缓倾洒。“二叔,听爹说您最爱这口家乡的老鹰茶……您是全族人的骄傲!”今天一早,张德福便精心沏好了茶,郑重地装入保温杯,只为让二叔喝上一口家乡的味道。
临别时,张德福又从怀里取出一枝老鹰茶树枝,稳稳插在墓旁,树枝挺立,在高原的阳光下,宛如一杆不屈的标枪。
还有,年轻的守陵人……
今年30岁的守陵人久美告诉记者,长眠于此的金珠玛米爷爷们,也是他的亲人。他让记者安心返程:“花生苗我会照护好的,等它发芽开花,一定给您发视频。”
回望陵园,久美正俯身清扫和擦拭刚刚祭祀过的烈士墓碑。日复一日的守护,源于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敬与爱。
祭扫车队怀着不舍,驶上蜿蜒的349国道。这条用青春与思念共同铺就的路,终将散落的星辰接回了人间故里。
记者 黄 娟 焦茂如 姚心悦
■记者手记:
守护与抵达
返程路上回望群山,心潮难平。此行,我并非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像一位“信使”,传递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这不仅是一次迟到的祭扫,更是一场关于铭记与承诺的庄严抵达。
这份抵达的背后是坚实的守护。我们看到守陵人久美日复一日虔诚地擦拭墓碑,将长眠的“金珠玛米爷爷”视为亲人。更令人心安的是法律之盾的护卫。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聚焦红色资源保护,推动修缮英烈纪念设施、捍卫英烈荣誉。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正是国家意志对英烈崇高地位无声而有力的确认。法律守护着他们的归处,忠魂得以安息。
祭扫的结束并非守护的终点,而是新一轮接力的开始。烈士寻亲注定是一场跨越时空、需要全社会接力的长跑。从政府主导到检察监督,从社会关注到个体参与,每一环都传递着不灭的信念:思念从未停止,精神永远流传。
我们相信,在各方力量的持续接棒下,更多散落的星辰将被定位,更多迟到的“信笺”会被精准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