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法治报 重庆长安网
记者 李 亚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平安建设的主力军,如何通过改革破解基层难题、提升治理效能?近年来,高新区公安分局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聚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创新打造基础管控中心,优化特色警务站布局,深化警网融合机制,深耕“预防警务、主动警务”,推动社区警务工作向多元共治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新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基础管控中心
为基层减负增效的“智慧大脑”
“基础管控中心的搭建,实现了基层民警工作提质、辖区安全保障提效、社会基层治理提优的新变化。”基础管控中心民警介绍道。2024年9月,高新区公安分局成立基础管控中心,整合指挥调度、数据研判、风险管控等功能,打造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中枢神经”。
“智能、减负、明责、提质”,基础管控中心打通公安、政务、社会数据壁垒,在“专业+机制+大数据”警务运行模式下,实现信息“一屏展示”、指令“一键下达”。中心通过标准化流程,将原本社区工作中涉及的多个警种报表整合为“一张表”,让基层民警实现“一表通报”。
“以往对重点信息排查,有时会需要手动录入,现在中心系统自动推送预警,我们只需针对性走访,效率大大提升,这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含谷派出所社区民警说道。据统计,自基础管控中心运行以来,高新区公安分局基层报表压减率达20%,民警日均社区工作时间增加1.5小时,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8%。
在“情指行”一体化牵引下,基管中心与情指中心、侦查中心实现“内循环”,高效协作下,让打击防范提档升级。不久前,民警在侦办的一起涉企盗窃案件中,办案人员发现该犯罪团伙成员活动轨迹捉摸不定,基础管控中心及时予以配合,通过实时基础信息摸排,迅速锁定相关作案人,成功将该犯罪团伙一网打尽。而侦查中心、情指中心反向推送案件侦办和警情接处中发现的管防风险,也促使基管中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派出所做好巡防工作。
特色警务站
老百姓家门口的“平安前哨”
在高新区虎溪街道,一个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警务站格外醒目。这里不仅配备专职警力,还联合学校、家长成立护学联盟,日均服务师生超3000人次。
“以前孩子放学总担心交通安全,现在警务站就在校门口,心里踏实多了。”学生家长说道。
这是高新区公安分局“特色警务站”建设的一个缩影。针对辖区高校密集、企业集中、城乡接合部并存的特点,该分局按照“一所一特色”原则,在每个派出所辖区定制化打造1至2个主题警务站,再辐射周边警务室,形成“一站带多点”的防控网络。
在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警务站聚焦“护企优商”,设立警企联防岗,近距离为园区15000名企业员工提供24小时安全服务,警务站成立以来涉企纠纷化解率始终维持在98%以上,全力护航企业发展。
在白市驿镇,农村警务站推行“田间警务”,2025年以来,民警联合村干部调解土地纠纷16起,化解率100%;在科学谷数智科创园,科学城警务站研发“掌上‘廉’通——智慧监督服务平台”,创新推出“5S护企套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特色警务站不是简单的物理延伸,而是根据辖区管理难点、堵点提供精准服务。”高新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5个特色警务站、27个社区警务室,实现“小事不出站、矛盾不上交”。
警网融合
筑牢社会防控的“铜墙铁壁”
“多亏网格员老张和民警及时上门,不然我这养老钱就被骗走了!”曾家镇居民刘大爷提起不久前遭遇的诈骗陷阱仍心有余悸。当时,社区网格员发现老人频繁接听可疑电话,立即上报,民警迅速介入劝阻,避免了损失。
这样的联动场景在高新区已成常态,从“下社区”到“在社区”,180名社区民警划分出自己的“责任田”,每日穿梭于街巷楼宇,抓实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各项基础工作。同时还联合物业保安、居民代表组建巡逻队,分时段、分区域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
警务改革以来,由该分局治安部门牵头策动各派出所主动协调辖区各物业、居委会共同开展基层治理,探索出“警网融合”警务工作新路子,将民警懂法,网格员和居民代表熟悉情况的优势有效互补,实现“1+1=3”的治理效能。“从以前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到现在同心而行、同题共答,‘警格’‘网格’合成‘一张网’,治理效能成倍提升。”高新区虎溪街道相关负责人评价。
从基础管控中心的智慧赋能,到特色警务站的精准服务,再到警网融合的共治共享,高新公安以改革破题,推动警务模式由“传统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先”转变。
“改革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以‘派出所主防’为抓手,让基层治理更高效、群众生活更安心。”高新警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探索AI调解模型、平安积分制等创新举措,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高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