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法治报 重庆长安网
记者 唐孝忠
本报讯 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市政府在报告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时表示,近4年来,环境资源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2024年立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较2022年分别下降21%、14%,2025年上半年立案数、抓获犯罪嫌疑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9%、42%。
2022年1月~2025年6月,全市共立案侦办环境资源犯罪案件328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95名。其中,破获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36起,发起全国集群战役4个,获公安部相关业务局贺电表彰13次,入选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等典型案例9起。重庆牵头侦办的“5·17”环评造假专案集群打击行动,助推生态环境部查处整治弄虚作假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2000余家,获公安部嘉奖表彰;深化行刑衔接打造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司法部专刊推广。
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连续4年开展“昆仑”行动,连续3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专项工作,连续2年开展机动车排放领域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专项治理,全市共立案侦办污染环境犯罪案件19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8名,发起全国集群战役3个。永川区邬某渐等人非法处置含油泥浆污染环境案,系全国首起涉页岩气开发钻井行业典型案件。2022年以来,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保持Ⅱ类,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
2022年以来,全市共立案侦办非法捕捞犯罪案件1875起,其中,武隆“1·11”潜水电鱼非法捕捞系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7名,是迄今为止全国涉案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典型案例,破获该案所创新使用的技战法受到公安部全面推广,被写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在“禁渔行动”专项考核中,重庆公安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二;长江干流重庆段发案率从53%降至9.7%,监测鱼类由46种增至104种,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标评价提升2个等级,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突出。深入落实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合作机制,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治理,继2022年侦办案件2起、2023年侦办案件1起后,近两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未再发生非法采砂犯罪案件。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开展保护耕地安全“金风”行动、“打击整治非法占用农用地涉殡葬领域腐败相关违法犯罪”、“维护资源领域安全”等专项工作,共立案侦办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案件8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1名;紧盯非法采矿犯罪及衍生的上下游违法犯罪,立案侦办非法采矿犯罪案件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1名,有效推进解决一批破坏生态资源的突出问题。
开展“清风”“护松”等打击破坏动植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严惩非法狩猎、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滥砍滥伐林木等犯罪,共立案侦办破坏动植物资源犯罪案件109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18名。侦办的南川石某等人破坏自然保护地案,为我市首例破坏自然保护地新罪名案件,为类案的立案追诉标准提供了实践支撑。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5%以上并跻身全国前十。(相关报道见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