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中区公安分局法制支队,大伙儿都喊杨瑞“瑞哥”。这位在法制审核岗位干了12年的“老法师”,办公室抽屉里塞满了翻得起毛边的法律条文汇编,同事们笑称他是“行走的法律活词典”,可他却总说自己是个“空杯”,每天捧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研究,用他的话说:“法治这碗饭,得天天添新米才香。”
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蜕变
“每起案子都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这是杨瑞坚守的职业信条。从派出所民警到法制支队业务骨干,他经历了从“单兵作战”到“全局把控”的成长。
“法制工作不是机械地照条文。”杨瑞常说,这种专业素养,正是源于他对“四个重大”的深刻理解:始终紧盯重大风险防控、重大案件指导、重大执法监督和重大制度建设,通过参与制定标准化办案指引、建立类案检索数据库等举措,将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执法规范。
2016年“1·1特大伪基站诈骗案”涉案金额巨大、受害群众多,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核心嫌疑人极其狡猾,审讯中避重就轻,对关键事实含糊其词或混淆视听,导致侦查陷入僵局。
面对困局,办案人员决定从细节上突破。他仔细复查嫌疑人所有笔录,逐字推敲,敏锐捕捉到其供述中的前后矛盾之处。这个关键破绽被发现后,他立即指导调整审讯策略。
新策略下,嫌疑人心理防线逐渐崩溃,从强装镇定、极力狡辩,最终到语无伦次、汗流浃背,不得不低头认罪,如实供述了架设伪基站的犯罪事实。
护企安商的“法律卫士”
杨瑞心里清楚,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2年起,他主动承担全局涉企经济犯罪案件的法制审核工作。办理涉企案子时,他特别注重把握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审核强制措施适用,审慎处理涉案财物,确保执法行为既有力打击犯罪,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打击犯罪不能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他常说:“得给合规企业留足发展空间。”
2024年,辖区一商户因为店铺租赁合同履行问题和物业公司发生纠纷,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物业私自拆除了商户店内设备,导致经营者经济受损,店主报警。
在处理此类涉企案件时,杨瑞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企业间的合同纠纷,应严格区分民事纠纷与违法犯罪行为,不随意扩大执法范围,避免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在涉企强制措施适用上,他坚持严格审核。针对此类纠纷中公安机关审慎介入的做法,确保强制措施符合法定条件与程序,严防滥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经过大量的工作,并会同法院对双方进行数次调解,涉事商户及公司最终握手言和。
“法治护航促发展”这是辖区企业负责人送给杨瑞的锦旗。自 2023年2月他分管全局刑事案件强制措施、行政案件、复议诉讼等工作以来,一直保持了案件“零差错”。
把法治精神传递给年轻人
“你看这处证据链,是不是还能再补补?”有年轻民警办错了细节,杨瑞从不直接批评,而是拿着案卷一点点地讲解分析。
作为支队“老大哥”,杨瑞特别注重“传帮带”。作为经验丰富的出庭应诉骨干,他深知法庭是检验执法规范性的重要战场。带领年轻法制员观摩庭审、分析判例、模拟辩论,传授法庭答辩技巧、证据组织要点及临场应变能力,让他们在实战观摩与参与中快速成长,理解“规范执法”在法庭上的具象要求。
组织青年民警开展“案例研讨沙龙”,把复杂案件掰开揉碎了讲。“法治建设得靠一代代人接力。”他说:“得让年轻人知道,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武器。”经他手的案子,每一份证据都经得起庭审检验,有力捍卫了执法权威。
“跟着瑞哥办案,学会了‘既要讲法律,也要有温度’。”支队的年轻民警说道。
“我们要‘扮演’好三种角色——执法规范的‘刻度尺’,营商环境的‘润滑剂’,法治文明的‘播种机’。”杨瑞常这样说。站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沿,他和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担当,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每一个司法环节,为平安渝中、法治渝中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 李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