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违建道路变身生态产业路

“检察蓝”助万亩竹笋“下山”,奏响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乐章

  又是一年方竹笋丰收季,近日,綦江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走进万盛经开区黑山镇的万亩竹海,开展了一次从竹林到市场的全链条回访。

  黑山镇北门村拥有近万亩可采笋林,预计今年竹笋产量可达15万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每公斤竹笋约为4元,整体产值较为可观。然而,此前由于运输条件受限,村民刘某等4人未履行审批手续,就擅自将该村石笋社保护林地内一条原宽约1.5米、长约3公里的生产便道拓宽至2.2米,并搭建施工棚等临时设施,导致10亩公益林遭到破坏,其行为已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面临多重履职难点。一方面,违法行为客观存在,生态损害必须修复,法律底线不容突破;另一方面,村民出于生产生活急需,主观恶性小,简单“一诉了之”难以体现办案温度,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如何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的有机统一,成为办案的关键。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刘某等人拓宽便道的初衷是为解决集体生产困难,并非谋取私利,而且主观恶性小且认罪态度良好。在促成其以赔偿和劳务方式承担13万元生态损害赔偿后,依法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案件虽结,履职未止。綦江区检察院协同地方政府对便道进行合规加固与生态修复,实现了“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的双赢。

  如今,一条合规平整的生态产业路已蜿蜒山间。检察官从公诉席走向田间地头,与村民一同采笋、运笋、售笋。从“检察蓝”到“竹海绿”,这首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乐章,正奏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和鸣。

  2025年9月29日,晨光初透,竹海还笼罩在薄雾里,检察官邵光庆、陈承和村民刘某已蹲在湿润的泥地上。3人同时握住一根新破土的方竹笋,轻轻一拧,只听“啪”的一声清响,沾着晨露的鲜笋便落入筐中。“今年笋子厚实,赶上了好收成。”刘某抹了把汗,笑着说道。邵光庆一边采笋,一边提醒道:“咱们可以分批次采,留养母竹,这样既能保品质,也能护竹林长久。”

  竹林深处,搬运竹笋是个体力活。邵光庆弯腰扛起满筐竹笋,同行的村支书接过手时说道:“现在三轮车能过了,运笋快多了。”这条曾因非法拓宽引发案件、后又经生态修复的生产便道,如今已成了一条安全的生态产业路。陈承扶稳竹筐,接话道:“路通了,更要守住生态底线。”检察官与村民一起,扛起沉甸甸的收获,在坡路上踏出坚实的脚印——这已不单是竹笋的转运,更是一场信任与责任的接力。

  随后,检察官协助村民将装满竹笋的竹筐从采摘区向外转运。在平整加固的生产便道上,邵光庆、陈承和村民们一起抬着鼓鼓囊囊的笋袋稳步前行。袋子里装着的不仅是今晨的收获,更是检察机关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检察实践。

  “现在运笋下山只需要四十分钟,再也不用担心鲜笋变老笋了。”刘某笑道。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邵光庆边扶稳竹筐边说:“下一步我们正在联系相关部门,尝试租用无人机进行短途运输,特别适合那些地势陡峭、人力难至的竹林片区。”

  昔日“一人一天驮百斤”的艰辛,已被三轮车的便捷运输取代。而未来,或许还有更智能的运输方式,将继续为这片竹海带来新的希望。

  中转站里收购商老徐正在进行过秤登记。邵光庆和陈承一边帮忙,一边询问交易细节。“今年运输快、笋子鲜,收购价也上来了!”刘某扬着记账本,难掩兴奋。邵光庆俯身查看竹笋品质,并向老徐建议道:“咱们黑山方竹笋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也在和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争取通过电商直播、农超对接等方式拓宽销路,让更多人品尝到这种藏在山里的新鲜美味。”阳光洒过秤台,刘某抚着账本上新增的数字,眼角的笑纹又深了几分。

  记者 张柳妞

  通讯员 江 泳 刘乔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检察蓝”助万亩竹笋“下山”,奏响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乐章
荣昌区检察院:~~~
~~~讲述人:云阳县检察院 颜裔卓
綦江区:~~~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天平专刊
   第04版:公安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检察专刊
   第07版:最前沿
   第08版:司法行政专刊
让违建道路变身生态产业路
法治教育+健康知识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炉火旁,升腾的希望……
举办监检同堂培训 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债权转让通知书
遗失启事
遗失·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