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小单元”守护“最大平安”

重庆公安机关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押解犯罪嫌疑人回渝(资料图)

  进社区开展反诈宣讲

  (资料图)

  民警街头巡逻(资料图)

  9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新闻发布会。会上,邀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提问。

  全市425个派出所设立“驻所调解室”,有“金牌”调解员近900人

  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罗勇介绍,近三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排查矛盾纠纷约167.9万起,成功化解约167.5万起,化解率达到99.74%,有效筑牢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防线。

  源头调解,实现“纠纷不激化”。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最前沿,也是感知矛盾最早、处置纠纷最快的基础单元。重庆公安将调解力量前置,全市共有425个派出所设立了“驻所调解室”,推动“金牌”调解员近900人、专业律师300余人常驻值守,实现“调解在前端、纠纷不激化”,努力把“小纠纷”化解在萌芽,防止演变为“大矛盾”。

  多元共治,实现“矛盾不出社区”。重庆公安主动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推动社区民警融入网格,第一时间排查和化解矛盾。同时,与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紧密协同,对各类矛盾纠纷,及时配合综治中心全程跟踪、主动回访,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能闭环”。目前,全市综治中心警力派驻率已达95%,预计今年底实现全覆盖。

  创新引领,贡献“重庆公安‘治’慧”。重庆公安积极探索高效管用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新方法,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群众认可的解纷品牌。石柱县公安局“贵和工作法”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数字枫桥·易联调”平台获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大赛一等奖等。接下来,重庆公安将继续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智慧治理,努力为超大城市的平安稳定贡献更多公安力量。

  53项出入境事项可在线申办,网办率超81%

  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程效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公安大力推行“全程网办”,53项出入境事项可在线申办,网办率超81%。

  换补发出入境证件可实现“足不出户、邮寄到家”;还专门开设老年人、残障人士“一对一导办”、手语专窗及无障碍通道,提供24小时“12367”咨询和绿色通道服务;办事大厅智慧化改造成效显著,办证最快5分钟完成,平均等候时间缩短一半。

  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成渝两地居民申办出入境证件同城化,成渝两地赴港澳商务企业机构登记资质互认,港澳商务签注“立等可取”,停留期延至14天。

  五年来,累计为中国公民签发出入境证件461.5万证次。同时,重庆公安积极推动过境免签时长由144小时延长至240小时,今年1~8月,过境免签人数达去年同期的10倍。建立与北、上、广、蓉等地的“口岸签证协作机制”,实现“重庆申请、异地签发”,让外籍人士入境更灵活便捷。

  五年挽损17.8亿元,电诈案件立案数和损失金额连续四年下降

  市公安局副局长龙庆介绍,近年来,重庆公安机关不断完善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多部门协同作战,实现电诈案件发案数和损失金额连续四年下降,全民反诈防线更稳固、更高效。

  重拳出击,严打境内外电诈犯罪。组织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三年行动。针对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偷渡境外实施电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工作。五年来,共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4.8万余名,端掉多个为境外诈骗集团提供服务的犯罪团伙,抓获一批“金主”和骨干。通过国际警务协作,成功从境外押解回1200余名犯罪嫌疑人。

  强化挽损,守住群众“钱袋子”。重庆公安不断优化涉诈资金快速止付、追赃和返还机制。五年来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17.8亿元。在“警快办”上线“资金返还一件事”应用,实现拦截秒级响应、返还全程网办,涉诈资金平均返还周期从66天缩短至35天。

  宣防并举,筑牢全民防诈墙。针对潜在受害人被电诈分子深度洗脑的难题,重庆公安建立分级预警机制,构建市、区县、镇街、社区、网格五级联动体系,通过96110反诈专线、上门劝阻等方式,日均预警2.8万人次。搭建数字化“行业治理平台”,对涉诈银行卡、电话卡、网站和短信实现快速封堵,封堵数量日均从1.5万提升至30.6万,封堵时效从24小时压缩到30分钟。同时,加强反诈宣传,及时揭露新骗术,提升群众防诈“免疫力”。

  当前,电诈手法仍在不断翻新。在此提醒广大市民:反诈是一门“必修课”,遇到陌生人拉群、屏幕共享、推荐投资理财等情况,务必多方核实、谨慎操作,可随时拨打96110反诈专线咨询求助,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升级夜间治安管理模式,当好城市“守夜人”

  市公安局副局长夏斌介绍,重庆公安坚持“创新、主动、规范、协同、精细、务实”的警务理念,大力践行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导向,全面升级夜间治安管理模式,努力将警灯和霓虹灯交相辉映的生动景象,打造成为山城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坚持科学布防,推进巡防精细化。按照“区中划格、格中设线、线中定点”的工作思路,重庆公安在中心城区形成网格化巡防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巡逻警力由白天向夜间倾斜、平时向周末倾斜,将警力精准投放到夜市、商圈、网红打卡地等夜间人流密集区域,做到“警车常见、警灯常亮、警察常在”。目前,夜间巡逻力量增加了23.3%、见巡率增加了29.7%、管事率增加了37.2%,“夜经济”的平安成色更足、安全更托底、群众更安心。

  坚持数智赋能,推进巡防智慧化。围绕现代化人民城市打造AI赋能综合应用场景的要求,以“AI+防控”建设为契机,迭代升级了情指行一体化和巡防处一体化等系统,形成巡防“智慧大脑”。目前,“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多维感知、触圈预警”“云上计算、智能推送”“按秒响应、按分处置”等等,已成为重庆市智慧巡防体系的高辨识度特征,为山城夜色安装上一道无形的“防护盾”。今年以来,重庆市夜间打架斗殴等四类警情同比下降了37.7%。

  坚持联动共治,推进巡防协同化。重庆公安大力践行“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理念,走“人民防控”之路,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目前,在中心城区夜经济集中地等部位,建成群防群治“最小应急单元”4500余个,并和公安特警300余个“最小作战单元”一起,全部接入“141”基层智治平台,形成多跨协同的联勤联动体系,确保处置突发情况时“一呼多应、一触即发、一体联动”。

  下一步,重庆公安将继续坚持责任上肩、工作落地,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牢牢守护人间烟火气,共同把山城重庆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韧性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立规矩、建平台、强监督,让办案更规范,让执法更透明

  市公安局副局长王雪峰介绍,让每一起执法活动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都经得起老百姓的评说,这是重庆公安一直不懈的追求。五年来,重庆公安从三个方面系统推进,让办案更规范,让执法更透明。

  立规矩,让每项执法权都有“刻度尺”。先后推动出台了涉及养犬管理、水域治安、无人机管理等多部地方性法规,为执法活动提供了更贴近重庆实际的法律支撑。针对大家关注的执法随意性问题,重庆公安花大力气建立执法标准体系,编制349件执法制度,细化上千种执法情形和执法标准,其中20件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执法制度。比如说大家比较常见的交通执法,公安部门逐一细化942种交通违法情形,逐一规范每一种执法情形的处罚裁量标准,实现了全城“同违同罚”,交管“执法通”也获得了全国公安技术革新一等奖。

  建平台,让每起案件办理都在“阳光房”。重庆公安在“警快办”平台开通“执法公开”功能,累计为老百姓提供案件查询服务16万余次。群众只要输入案件编号就能够迅速查询到案件的进展情况。重庆公安先后在全市建成41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嫌疑人一进中心,所有办案活动都在专门场地和全程录音录像下进行,询问笔录实时上传,案件审批线上流转,有效杜绝了人为干预和不规范操作。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的刑事案件和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一律都进中心办理,中心累计办案26万多起,实现了执法安全的零事故。

  强监督,让每个执法环节都装上“警报器”。重庆公安在内部建立执法监督中心,2024年一年自动预警和智能处置执法问题3.8万余条,案件问题发现纠治率比上一年提升了50%以上;在对外执法中,全面推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为每一名执法民警都配发了执法记录仪,民警接处警、调查取证都必须佩戴使用执法记录仪,让每个执法行为都在镜头下经得起检验。记者 李 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重庆公安机关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汇
   第03版:公安专刊
   第04版:公安专刊
   第05版:公安专刊
   第06版:最前沿
   第07版:检察专刊
   第08版:天平专刊
“最小单元”守护“最大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