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饶 果)10月16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的23项主要指标中,13项已经提前完成,其余完全能够按照时序进度完成,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维斌介绍,5年来,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9.72岁、较2020年提高了1.45岁;孕产妇死亡率由9.52/10万下降至5.71/10万;婴儿死亡率由2.7‰下降至1.92‰,三大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西部领先,群众健康福祉持续增进。
“十四五”时期,重庆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市和区县疾控机构改革,建成三级甲等疾控机构7家、公共卫生应急医院4家。市级、区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项目分别达到1615项和430项,分别较2020年增加了127项和120项,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核心能力显著增强,筑牢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疾病预防筛查和早期干预,为适龄儿童提供12种疾病的免费预防接种服务,为30万名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每年为70万名妇女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实施防治专项行动,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1.52%,较此前下降了2.14个百分点。
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成功创建儿童、精神疾病等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范围辐射西部乃至全国。全市新增三级医院52家,基本实现了三级医院区县全覆盖。目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2.38万个、卫生技术人员超过28万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快形成,群众就近就便获取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升。
实施“市聘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人事改革,累计下派6000多名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工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很好享有上级医院的专家服务。同时,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年服务群众超过300万人次。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由2020年的52.97%提升至55.29%。
实施“市聘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人事改革,累计下派6000多名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工作。同时,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实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年服务群众超过300万人次。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治理,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推进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连续3年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建成“美丽医院”483家、“智慧医院”67家,群众就医环境更舒适、流程更顺畅。
积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出台了延长产假、加强孕育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措施。目前,全市申报育儿补贴的人数已经达到62万人。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目前每千人口托位数已达4.5个,很好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照料难问题。另外,每年为390多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为5.8万名失能老人提供用药指导、健康随访等上门健康服务,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